银行资金沉入债市,“慷慨”买债能撑多久?
“这个月贷款还没做到500万,急死了。”上海某股份行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抱怨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下,实体需求弱、放贷难成为全行业共同的难题,资金冗余下,不少银行转向买债。年内农商行大举买债引起市场关注,事实上,多家银行在2023年时就出现大手笔买债迹象,波动债牛行情下,不少银行因增持债券规模获得投资收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配债需求大幅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信贷投放力度不足,回报率低,另一方面是负债端增长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长线资金。
银行大手笔买债
年内,农商行买债热情不减,成为市场上增持规模最大的买盘力量。据民生固定收益团队统计,4月的前两周,农商行再增配利率债,净买入额度1326亿元,买入量成为各类机构首位,其中,1年期以下利率债以及20年期至30年期利率债成为主要配置品种。
某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称,信贷投放难,今年行业拨下不少资金用于债券投资,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寻找优质债券品种标的,“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选择投资较低风险的债券显得较为明智。”
事实上,在2023年,农商行就逐渐成为债市增持幅度最大的买方。根据外汇交易中心的统计,农商行2023年全年在二级市场现券买入量占全市场总买入量的12%,占比仅次于券商自营的34%和城商银行的13%。
除了农商行之外,记者在梳理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时发现,国有行和城商行也在增持债券,“大行放贷、小行买债”的逻辑似乎被打破。据六大国有行2023年年报,六家机构去年均实现债券持有规模增长。
作为国内债券资产持有最大规模的银行,2023年底合计持有11.36万亿元的债券,相较于2022年还增加了1.3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2.9%。全年债券投资利息961.02亿元,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72.90亿元。
债券资产增长幅度超过万亿元的还有和两家国有行。农业银行2023年债券投资额度为7.91万亿元,相较于2022年底增加了1.14万亿元,增幅为16.84%。建设银行债券持有额度从2022年底的8.3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底底9.39万亿元,增幅约为13.00%。
10家已披露2023年度报告的城农商行,有7家债券持有规模走高。、增幅最显著,2023年底分别持有债券规模3150.25亿元、1286.67亿元,增长规模分别达660亿元、347.34亿元,增长幅度分别为26.50%、36.98%。
是农商行中增长额度最大的一家,截至2023年底,该行持有债券规模达4798.49亿元,相较于2022年底的4686.90亿元增加了111.59亿元。
银行持有债券规模增加,叠加债市收益率2023整体波动上行,由此债券投资给不少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农业银行2023年录得债券投资利息收入3081.66亿元,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306.09亿元的利息收入,主要原因系债券投资规模的增加。
不过,也有增持债券规模的银行出现利息收入下降的情况。比如渝农商行,该行2023年金融投资利息收入167.10亿元,同比减少8.69亿元,降幅 4.94%,该行称主要是资金市场利率下行导致金融投资收益率下降。
亦有银行出现债券投资份额下滑。股份行方面,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7家全国性股份行,有4家出现债券持有规模下降。降幅最大的是,截至2023年底债券持有规模为1546.11亿元,相较于2022年底缩水了887.81亿元,降幅为36.48%,、、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慷慨”买债能撑多久?
众多机构的行为推动全行业持债规模剧增。从中债登公司2023年托管的商业银行债券数量来看,从机构持有券种来看,债券市场最大买家商业银行的持债占比持续提升(地方政府债除外),持有国债方面,2023年,商业银行持有国债占比69.66%,远超、广义基金、境外机构持有占比。
持有地方政府债方面,商业银行增长14.79%,占比小幅下滑,但仍持有近九成。持有金融债方面,商业银行与信用社的持有量占比上升,商业银行持有占比超过一半,为51.45%。
银行业内人士分析称,债券资产对于银行而言本质上是流动性管理,理论上银行会在信贷和债券上,比较收益率高低选择投放渠道,不过实际上银行会利用贷款剩余的资金来投资债券,“信贷投放资金减少,导致不少银行尤其是城农商行转向买债。”
进入2024年,实体融资的需求表现仍较为羸弱。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51.81万亿元,同比增长9.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对比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3.96万亿元,3月单月贷款增长3.09万亿元,较2023年同比少增8000亿元,但与2022年同期基本持平。
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0.32万亿元,同比增长8.7%。从增速来看,较2月末的9%下滑0.3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低位。
同时,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长线稳定的资金。以国有四大行为例,工商银行2023年中定期存款增长明显,额度同比增加4.18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建设银行2023年境内定期存款14.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58万亿元,增幅21.25%。
信贷投放力度不足叠加存款定期化趋势显著,多家银行在2023年业绩会中提出“淡化信贷投放、加码债券投放”的目标。
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针对改善息差的举措,银行实施了“扬长补短固本强基”四大战略布局。将通过优化大类资产的布局,延缓息差收窄,做好贷款、债券大类资产的配置,提升普惠和零售贷款占比。副行长张毅也称,除了在整个贷款投放中加大投资收益率高、资本占用少、风险成本低的贷款品种之外,银行还要加大债券投资力度,适当拉大债券投资久期,同时对流动性组合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强资金运用,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前述人士分析称,加大债券品种配置,对于银行而言较为迫切。一方面有助于银行在寻找合适的实体项目的“空隙”将资金投向债市,获得收益来减轻负债端压力;另一方面,债券品种相较于资本市场其他投资品种波动性低、安全性高,有助于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安全。
虽然加码债券看似成为银行的“稳妥之举”,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众多银行机构纷纷涌向债券造成的交易拥挤,反而成为投资的不确定性,长期大举买债难解银行资产负债收益之渴。
“当债市出现突然回调时,如长债利率与短债利率明显倒挂,进行相应配置的买盘资金将面临风险更大的收益率曲线,尤其是资金流动性管理、定价能力稍弱的银行机构。”某国有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分析称。
分析人士称,银行资金涌入利率债收取票息的思路并不满足金融市场业务长期发展的需要,各家银行仍要积极发展“配置+交易”的策略,引导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平衡。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经济快讯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