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解题”新质生产力:谋定而动
每经记者 江然 吴林静 杨弃非 刘艳美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闭幕。过去一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会期间被反复讨论的主题。特别是今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全国各地新一轮发展必答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不但有责任,而且有条件、有行动、有举措。”在昨日(3月10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四川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和谋划成为焦点。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特殊的大背景大逻辑,反映我国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客观要求,顺应“两个大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开放日上,四川首先强调了自身的理解。
作为经济大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四川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现实所需、更是长远所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准确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更是经济大省的自觉——
早在去年9月,四川就召开重点调研成果协商座谈会,研究分析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差距和着力方向。随后又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召开新型工业化会议,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出部署。全国两会前夕,四川省委举办读书班,主题就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的共识是,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具体对四川而言,面对投资乏力、消费疲软、外需不振等多重挑战,还要坚定不移始终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更凸显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实际上,回顾2023年,四川走出了一条“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奋进曲线,经济总量站上6万亿元台阶。“量中有质”是其更突出的成绩,无论是创新驱动,还是区域均衡发展,四川都已进入新的阶段。
“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只能是高质量发展。”这句话既是四川对2023年自身表现的概括,也是对2024年继续奋进的承诺。
当前,四川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以人工智能为例,四川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3月10日的开放日活动上,四川又再次强调把人工智能作为今年的“1号创新工程”,并将“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大力鼓励激励包容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扭住科技创新这个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已经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比如世界最深的暗物质实验室,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正式投入科学运行;位于甘孜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入选2023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入选十大国之重器等等。
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求四川统筹好“领先”和“共进”,在支持领先发展的同时促进携手发展,加快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这也给全省不同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地区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
例如,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能级跃升关键阶段的绵阳,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通过强化成果转化载体建设,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宜宾在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产业新赛道上竞相发力,并将新型储能、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人工智能等四大未来产业,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
眼下,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加速演进。
谋定而动,举必有功。在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和有选择、有重点的谋划下,四川正走出一条质量更优、动力更足的增长路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积极作为、走在前列。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经济快讯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